本文目录导读:

在日常生活和各类活动中,骨折是一种常见的意外伤害,无论是交通事故、运动场上的激烈碰撞,还是在家中不慎摔倒,都有可能导致骨折的发生,骨折不仅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痛苦,还可能引发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,如感染、血管神经损伤等,掌握正确的骨折急救与固定知识至关重要,它能够在关键时刻为患者提供有效的帮助,减少痛苦,防止病情恶化,并为后续的专业治疗争取宝贵时间。
骨折的类型与判断
骨折是指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,通常由外力作用引起,根据骨折处皮肤是否完整,可分为闭合性骨折和开放性骨折,闭合性骨折皮肤无破损,骨折端不外露;而开放性骨折则伴有皮肤破裂,骨折端与外界相通,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骨折,如青枝骨折多见于儿童,其特点是仅有部分骨质和骨膜被拉长、皱褶或破裂,骨骼虽已折断,但仍保持连续。
要判断是否发生骨折,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,观察受伤部位是否有肿胀、畸形,这是骨折常见的外观表现,轻轻按压或触摸受伤部位周围,若有明显压痛点且活动时疼痛加剧,可能是骨折的迹象,尝试让伤者活动受伤部位,若出现功能障碍,如无法正常弯曲、伸直或负重,也应高度怀疑骨折,若能听到骨擦音或感觉到骨擦感,基本可确定发生了骨折,但这并非必要条件,因为有些骨折并不一定会出现这种情况。
急救原则与步骤
(一)确保现场安全
在发现有人骨折后,首先要做的是确保现场环境安全,避免在急救过程中发生二次伤害,迅速观察周围环境,移开危险物品,如锋利的工具、燃烧的物体等,并设置警示标识,防止无关人员靠近。
(二)评估生命体征
立即检查伤者的呼吸、心跳、意识等生命体征,对于昏迷的伤者,要保持其呼吸道通畅,及时清除口咽部的异物和分泌物,可采用侧卧位或仰卧位头偏向一侧的方法,防止窒息,若发现心跳骤停或呼吸停止,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,同时拨打急救电话请求专业救援。
(三)止血包扎
如果骨折部位有明显的出血,应迅速采取止血措施,可用干净的纱布、毛巾或衣物直接压迫伤口止血,注意不要使用带有渣滓的物品,以免加重感染风险,对于较大的出血,可在伤口上方(近心端)绑扎止血带,但每隔一段时间(通常为 30 - 60 分钟)需放松一次,每次放松 1 - 2 分钟,以防止肢体缺血坏死,在止血的同时,要注意观察伤者的脸色、脉搏等生命体征变化。
(四)固定骨折部位
固定是骨折急救中最关键的环节之一,其目的是减少疼痛、防止骨折断端移位、避免进一步损伤周围组织和血管神经,在进行固定之前,要先选择合适的固定材料,如果有现成的夹板、绷带等急救用品最好;若没有,也可就地取材,如使用树枝、木板、杂志等较为坚硬的物品作为临时固定器材,固定时应遵循以下原则:
1、长度适宜:固定材料的长度必须超过骨折部位的上下两个关节,以确保骨折断端在固定过程中不会移动,小腿骨折固定时,夹板应从大腿根部延伸至足跟部。
2、松紧适度:固定既不能过紧,也不能过松,过紧会影响血液循环,导致肢体缺血、麻木甚至坏死;过松则起不到固定的作用,固定后应能插入一到两根手指为宜。
3、衬垫保护:在固定材料与皮肤之间,尤其是在骨突出部位(如肘关节、膝关节、踝关节等),要垫上柔软的物品,如棉花、毛巾、衣物等,以防止皮肤受压破损。
4、关节固定:对于四肢骨折,应将指或趾端露出,以便观察末梢血液循环情况,要将骨折部位的上下两个关节都固定住,以增加固定的稳定性,前臂骨折固定时,不仅要固定骨折部位,还要固定肘关节和腕关节。
(五)转运伤者
完成固定后,应尽快将伤者转运至附近的医疗机构进行进一步治疗,在转运过程中,要注意保持伤者的体位稳定,避免过度颠簸和震动,对于脊柱骨折的伤者,搬运时一定要小心谨慎,采用多人平托法或担架搬运,确保脊柱始终保持中立位,防止脊髓损伤加重,要密切关注伤者的病情变化,如有无呼吸困难、面色苍白等情况,并随时做好急救处理。
常见骨折的固定方法
(一)上肢骨折固定
1、锁骨骨折:无夹板时,可用三角巾折叠成宽带,绕过两肩在背部交叉,两端分别绕胸在前外侧打结固定;有夹板时,将夹板置于外侧,用绷带固定,同时用三角巾悬吊伤侧上肢于胸前。
2、肱骨骨折:可将夹板置于上臂外侧,用绷带固定肩肘关节;若无夹板,可将三角巾折叠成宽带,绕过上臂在躯干对侧打结固定,再用小悬臂带将前臂悬吊于胸前。
3、前臂骨折:需在掌侧和背侧各放置一块夹板,用绷带固定腕、肘关节,并悬吊于胸前,固定时要使前臂处于中立位,屈肘 90 度。
4、手腕骨折:可用硬纸板或木板作为夹板,放在掌侧和背侧,用绷带缠绕固定腕关节,手指需暴露在外以便观察血液循环。
(二)下肢骨折固定
1、股骨骨折:可采用健肢固定法或躯干固定法,健肢固定法是将伤肢与健肢捆绑在一起,中间加厚垫;躯干固定法则是将三角巾折成宽带,一端绕腰部打结固定骨盆,另一端通过腋下绕胸廓在对侧打结固定,也可用两块夹板分别置于大腿内外侧,用绷带分段固定至大腿中部。
2、小腿骨折:使用两块夹板分别置于小腿内外侧,用绷带固定骨折上下两端及膝关节和踝关节,同样要注意固定材料的长短和松紧度适宜,并在骨突出部位垫好衬垫。
3、足部骨折:可将脚与小腿一起固定,用夹板或木板放置在脚底和小腿外侧,用绷带缠绕固定踝关节和小腿下段。
(三)脊柱骨折固定
脊柱骨折是一种较为严重的骨折类型,固定不当可能导致脊髓损伤加重,甚至造成瘫痪,对于怀疑脊柱骨折的伤者,严禁随意搬动或扭转脊柱,应让伤者平躺在硬板上,头部两侧用沙袋或其他软物固定,保持脊柱处于中立位,如果现场没有硬板,可将伤者小心地移至平整、坚固的地面上等待救援,搬运时采用多人平托法,至少需要三名以上的急救人员,分别托住伤者的肩、腰、臀、腿部,同时用力平稳抬起伤者,将其转移至担架上,在整个过程中,要密切关注伤者的呼吸和肢体感觉情况,一旦出现异常应立即停止搬运并进行相应处理。
注意事项与常见误区
(一)注意事项
1、在进行骨折急救时,急救人员自身也要注意安全,避免因操作不当而导致自己受伤。
2、对于开放性骨折,在固定前不要将外露的骨折端复位或送回伤口内,以免造成深部感染,应在简单覆盖伤口后进行固定,并尽快送往医院处理。
3、固定后要密切观察伤者的末梢血液循环情况,如发现指(趾)尖发凉、发紫、麻木或有剧烈疼痛等现象,可能是固定过紧影响了血液循环,应立即松开固定物重新调整松紧度。
4、在转运伤者的过程中,要根据不同的骨折部位和伤情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和体位,脊柱骨折伤者应平卧于硬板上转运;颅脑损伤的伤者应采取半卧位或侧卧位等。
5、到达医院后,要及时向医生详细介绍伤者的受伤经过、急救措施以及在转运过程中的情况等信息,以便医生能够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。
(二)常见误区
1、盲目复位:有些非专业人员在发现骨折后可能会试图将骨折端复位,这是非常危险的行为,因为错误的复位方法可能导致骨折断端进一步损伤周围组织、血管和神经,加重患者的伤势,正确的做法是在固定好骨折部位后再由专业医生进行处理。
2、固定过紧或过松:固定过紧会压迫肢体血管和神经,影响血液循环和感觉功能;固定过松则起不到固定的作用,容易导致骨折断端移位,在固定时要严格按照上述原则掌握好松紧度。
3、未妥善处理伤口:对于开放性骨折的伤口处理不当是引发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,有些人可能只简单地包扎伤口而忽略了清洁消毒等重要步骤,或者随意使用未经消毒的物品覆盖伤口,这些都会增加感染的风险,正确的做法是用干净的纱布或敷料覆盖伤口,并用绷带适当加压包扎